优秀共产党员、办案能手、江门市政法系统五个“十佳”基层法官、全省优秀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今年又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殊荣,他是省党代表、江门市新会区法院三江法庭副庭长、会城法庭负责人蔡应犀,也是江门本地人口中“那个讲普通话的法官”。扎根基层16载,蔡应犀说,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基层法庭则是最后一道防线中的最前站,对基层案件的审理关乎和谐社会和法治权威的建设。

  学习白话避免“鸡同鸭讲”

  2001年蔡应犀进入老家湖北潜江法院,5年后他主动请缨调至江门新会区人民法院。作为一个“外来法官”,蔡应犀因为语言不通碰到不少难题。

  江门新会当地基本都讲白话,很多农民也不提前看诉讼材料,庭审沟通时“鸡同鸭讲”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时,蔡应犀想了个法子,就是让书记员把字体加粗加黑,他将看到的文字和听到的话对应起来。如此下来,蔡应犀听白话基本无障碍,每年至少办结200件,多则三四百件案件。

  今年,蔡应犀获得“全国优秀法官”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殊荣。面对荣誉,蔡应犀觉得值得珍惜但又谦和清醒,“作为法官不可能单打独斗,一个案件完美的办结是包括立案、审判以及法官助理和书记员的工作和执行局的工作。取得这些荣誉和团队工作分不开,里面凝聚了很多工作人员的心血。”

  谈到做法官,蔡应犀说,“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是最后一道防线中的最前站。对基层问题的处理关乎和谐社会和法治权威的建设。”

  蔡应犀说,胡春华同志的报告让他这个法律工作者看到广东法治环境在不断完善进步,这样的变化令人欢欣鼓舞。“报告把党委政府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想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同时明确了党对全面依法治省的领导,规划了推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具体措施,包括了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打造半小时公共法律服务圈等。”

  主动接手复杂案件

  2013年,新会区人民法院受理原告周某诉被告新会区某镇政府、新会区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重审案,因该案涉及专业水利知识且争议极大,曾经历过一审、二审和再审,原告也采取过过激的方式进行过信访,大家对该案都避而远之。

  蔡应犀选择迎难而上,主动承办了该案。“一个法官首先要有责任心,要把案件当做固有本职工作来做,不能碰到疑难事情就推诿。”

  “越是复杂越要保证案件是经得起考验的,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在该案审理中,为了消除当事人过激的抵触情绪,蔡应犀主动发函邀请同级检察院进行诉中监督。同时因案情复杂且涉及不可抗力的认定,为真正做到判决有据,蔡应犀不局限于一、二审和再审分配举证责任的审判思路,提出以鉴定分配责任的构想,引导双方当事人进行水利鉴定。

  后来,新会区人民法院根据长达100多页的鉴定结果,结合调查取证及庭审查明的事实,在充足的证据支撑下作出了不可抗力的事实认定。原告在收到败诉判决后,也决定不再上诉。这个案件最终被省高院评为优秀案件。

  蔡应犀坦然,在办理这一案件期间承担了巨大压力,但也因此成长为一名扛得住挑战的基层法官。“其间甚至想过如果办不下去了,我是不是应该改行,但是走过来就发现,再碰到复杂的案件就不会有这样畏难的情绪。”事实证明,在过后几年碰到类似案件,蔡应犀的心态更平和了,处理起问题也越发得心应手了。

  基层心声

  法院是维护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是最后一道防线中的最前站。对基层问题的处理关乎和谐社会和法治权威的建设。———省党代表、江门市新会区法院三江法庭副庭长蔡应犀

  采写:南都记者 张艳丽